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针对儿童走秀、少儿才艺比赛拉票的乱象和骗局,相关部门持续开展消费提示和防骗提醒,为何家长仍屡屡入套?
“从个体心理机制来看,这些骗局充分利用了‘晕轮效应’的认知陷阱。”心理学专业人士茅建东分析称,行骗者深谙“拉大旗作虎皮”之道,将“国际知名品牌”“全国性比赛”等光环标签与活动绑定,利用家长对权威品牌的信任,制造“高端等于正规”的认知捷径。在静安警方侦破的案件中,李某通过伪造品牌标识等方式,构建有奢侈品牌背书的假象,让家长自动过滤对授权真实性的质疑,却为骗局打开了心理缺口。
与此同时,网络社交平台强化了“育儿成果可视化”的需求,让部分家长潜意识中把孩子的经历视为“社交货币”,愿意为“晒娃素材”支付溢价,比如大牌童装走秀照片、含品牌元素的现场视频等。骗子利用这种心理,特意设计“专业摄影全程直拍”等环节,让家长在社交分享中获得即时反馈,从而进一步掩盖活动的虚假本质。
此外,受骗家长们还普遍存在对“短平快”成才路径的追逐心理。“家长期望孩子成功,这本身并没有错,不能简单地说是功利主义。关键是要看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龙’和‘凤’、让孩子成才的科学路径又是什么。”茅建东说。
尤其是受流量思维影响,当“成功”“成才”被简化为曝光度和标签价值,骗局便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尤其儿童走秀、少儿才艺大赛等骗局,渲染一夜成名的假象,恰好迎合了部分家长的‘速成焦虑’,致使此类诈骗套路屡试不爽。”
遏制这些骗局,需要家长、学校、监管部门等多方合力,共同筑牢守护儿童和家长权益的安全防线。有专业人士指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在为孩子选择各类活动和培训机构时,不能只看宣传和表面的光鲜,要仔细核实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查看相关的授权文件和资质证明。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涉童骗局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各类儿童相关活动和培训机构的监管。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活动举办方和培训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