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提不出问题
首页> 女人频道> 婚嫁亲子 > 正文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提不出问题

来源:文汇报2024-06-03 10:22

  ■记者 张鹏

  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善于提问将成为人的一种核心能力。也就是说,提问比答案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也将代表教育质量的高低。

  若以此为标尺观察当下的教学,很难不让人心忧——

  在基础教育阶段,“六年级现象”引发关注。“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总会围着老师和家长不停追问‘为什么’,一般到升入六年级时,喜欢提问的好奇心戛然而止。”这是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理论研究所博士张逸中团队的一项调研结果,他们的调研对象是参与青少年科创比赛的选手。

  在大学,学者们也为学生“提问能力不足”心焦。在复旦大学,“周末学堂”办到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了,课程在不断扩容,投入的资源也在加码,但有一种“温差”始终存在:比起报名的“火爆”,高一学生步入梦想的“学术殿堂”上选修课,在课堂提问环节却总是“冷场”,甚至出现了家长替孩子提问的尴尬一幕……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提问越少?是谁偷走了孩子们善于发问的天性?在越来越多的学者看来,这些已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亟待打通的痛点。

  孩子提问的热情去哪儿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彭慧胜一直对青少年科普充满热情。他发现,自己在幼儿园作科普报告,小朋友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还会拉着他说,以后想当化学家;为小学生作报告时,一到提问时间,孩子们热情高涨;但到了初中,举手提问的学生就稀稀拉拉没几个了;到了高中,即便是知名高中,报告还没开始甚至就已经有学生睡着了。彭慧胜一开始非常纳闷,担心自己准备得还不充分,后来他发现,到了高中阶段真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还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热情。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刘坚教授说,基于标准答案的考试及与之关联的人才筛选模式,正让当下学生陷入“学业过剩”陷阱。所谓“学业过剩”,主要是指以获取标准答案和高分数为趋向,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教育和评价的总和。可能正是“学业过剩”,消磨了学生提问的热情。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基于纸笔测试的考察和评价,在整个升学链上都在忙着寻求标准答案,相对而言,自由思考、自由探索的时间很少。”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数学教师张余婷以数学学科为例说,数学本应是最考验思维能力的学科,但从小学到大学,数学题一般都设了标准答案。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甚至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反复操练,将每个类型的题目内化为“肌肉记忆”,根本不需要思考、质疑。

  张逸中也持类似观点。“在追求‘标准答案’的大环境中挣扎几年,孩子们升入六年级时,好奇心就被消磨得差不多了。”此外,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进入初中后,升学压力加大,多数孩子也没有时间去感悟生活、体验社会。“我们在科创项目评审时也发现,初中选手选题最集中的领域就是如何改进扫地机、黑板擦……他们贫乏的生活空间,没给孕育好问题提供富饶的土壤。”

  提问能力的背后是探究能力

  “小时候,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都算奇思妙想,因为儿时掌握的知识还很少;但随着读书越来越多,长大后再提出幼稚的问题,就显得没那么聪明了。”深圳新哲文院暨深圳实验学校国际教育基地副校长彭禹也有一则观察:很多学生提问能力不足,和“底气不足”有关。

  孩子的问题和疑惑,是与他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相匹配的。在孩提时代,家庭对于孩子提问能力的影响远超过学校教育。多元的家庭环境、父母的从业领域等,都将为孩子好奇心的成长提供充足养料;但随着开启学校统一教育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越来越趋同,想要标新立异地提出问题,难度不小。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孩子要提出有深度的好问题,空间十分有限。”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周彬分析,从教学一线看,教师过度依赖教材授课,看上去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很丰富,但由于教学时间等种种限制,老师没有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探究过程加以阐释,这就导致学生习得了大量知识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弱化了对科学现象和背后规律的探究能力。

  带教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十余年,彭禹培养出了不少“科创达人”。按照他的看法,如今的学生并非不爱提问、提不出“好问题”。比如,当他们接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时,发问的机会和频率要比平时高得多。但这样的好奇心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得不到长足支撑,因为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而教材上的很多知识都相对经典,多是20世纪以前的、高度成熟的、犹如一条条定理的知识。类似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的内容,中小学生在课本中很难遇见。“要让中小学生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问题,需要用最新的知识进行引导。”彭禹说。

  勇于提问比问题本身更珍贵

  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也努力过。6年前,他就在沪上发起了“好问题”比赛。起初,每年有超过150万个奇思妙想从各地“飞来”,一度让人们看到了启迪学生思维、呵护孩子好奇心这事可行。

  随着科创教育备受重视,很多人赞赏张治的办赛初衷,建议他扩容。去年,“好问题”比赛“升级”了,在多方动员下,参赛的中小学生比过去多得多,但最终,大赛组委会收到的问题却少了很多——只收到了10万余个问题。

  “为何比赛范围扩大了,提出的好问题却少了?”原来,活动升级的同时,组委会也邀请了更多重量级专家参与。但在评审阶段,不少大咖在“何为好问题”的标准上出现了分歧:有些人认为,并非从来没人提过的问题就是好问题,所谓的好问题,要经过比较严格的概念论证;也有人建议,“好问题”评选可参考科研项目评审流程,设置几轮筛选和奖项,毕竟“只有科学领域的严谨发问,才有价值”。

  “本来积极性挺高,但面对诸如提的问题太幼稚、看不出科学含量、只是胡思乱想没有严格论证等质疑,渐渐地,孩子们不敢轻易拿出自己的问题了。”不少教育界专家认为,如今的学生提问积极性不高,很多时候和教育评价的“生态”有关。如果总觉得学生没有说到专家所谓的“点子”上,或者给提问设置很高的门槛,久而久之,学生或许就失去了提问的勇气。

  在张治看来,征集“好问题”不是“评出高下”,而是要搭建思维的舞台,让更多孩子意识到,会提问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本领。某种程度上,勇于提问比问题本身还要珍贵。“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这是永恒的主题。观察、思考、想象、探究、实践,这是一个闭环,所有的伟大创造都是这样开始的。”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冒牌挂号软件何以“生意兴隆”

  • 微针治脱发 可以在家做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