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孩子注意力有问题?家长该怎么做
首页> 女人频道> 婚嫁亲子 > 正文

孩子注意力有问题?家长该怎么做

来源:文汇报2023-12-14 09:19

  记者 张鹏

  上课发言不举手、与老师对话没有目光注视、和老师说话总贴着老师并拨弄老师的衣服……王敏霞的孩子今年刚刚入读一所公办小学,开学还不到两个月,她就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被老师叫到学校,多次沟通后,老师建议她带孩子到医院进行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诊断。医生初筛之后却拒绝了王敏霞继续诊断的要求:“明明没有问题,你们这些家长为什么动不动就带孩子来进行专业的诊断?”

  随着全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以及媒体对ADHD、阿斯伯格综合征等儿童中多发的功能性障碍疾病的科普,多位教育界人士都在记者采访中不约而同地谈到,自己身边或者听说被要求开展ADHD等诊断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并出现低龄化趋势。

  不少专家指出,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进行专业诊断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积极应对,但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过度焦虑,有的孩子仅仅是调皮而已,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等待。

  是好动的孩子变多了吗?

  本身也在教育系统工作的何惠也曾被老师要求带儿子去医院诊断是否为ADHD患儿。刚入小学一年级时,她的孩子常常会在上课时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一走,甚至到操场上兜一兜。时间一长,班主任不得不要求她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专业诊断。为此,她和丈夫之间还产生了矛盾。在丈夫看来,是何惠过于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不能听从家长和老师管教的情况。

  一位上海市特级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过去,由于初三学生学业压力较大,会有个别学生需要到医院进行精神类疾病诊断的需求。而近年来,诊断的学生数量变多了,还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不少学生预初入学时就带着一张诊断单子来了,要求学校和老师多多关照”。

  除了ADHD,其他五花八门的诊断种类也在变多。记者调查发现,有学生因为入学后拼音和数学学习困难,被要求到医院诊断孩子的智商;有学生因为被老师批评后总是哭很久、并出现应激反应,被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和测试……

  何惠还记得,她在医院就被医生训斥了一番:“看着明显好好的孩子非要来诊断,这不是浪费医疗资源吗?!”看着家长的委屈,这位医生还耐着性子解释了一下,他认为,很多孩子在上课期间到处乱走的行为,也许并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很难接受从幼儿园相对自由的生活到小学生活的转变,有些孩子适应得快,有些孩子则需要更多等待。果然,一个学期之后,何惠的孩子就完全适应了班级生活。而现在,孩子的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

  小学生活的这个“插曲”,让王敏霞一度对自己、对孩子甚至是对当下选择的学校产生怀疑。“是不是我给孩子选择的学校并不适合他?是不是我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还是如今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就是如此。”王敏霞甚至动了要给孩子转学的心思。

  一位从事青少年心理诊治的专业医生表示,儿童多动症是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类疾病。据统计,国内患病率在10%以上,尤其是早产儿和剖腹产儿童患有多动症的几率比正常高出6%。儿童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为ADHD,属于注意缺陷的一种,跟同龄人相比,有明显不相称的注意缺陷、行为多动和情绪冲动类表现。这名医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到医院进行相关诊断的家长和孩子数量确实在增多,其中固然有一些是因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越来越多,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并没有问题,仅仅是因为“调皮、不好管教”,被老师要求进行专业诊断。

  上海市江宁学校政教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谭坚琦也直言,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家长和老师对心理疾病和脑科学发展都有更加科学的认识,家长和教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方式认识程度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在面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时,科学的诊断也许可以帮助他们判断学生无法快速融入教学过程的原因。

  站在教师的角度,谭坚琦也说,班主任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如果孩子确实很好动,周围孩子的家长也会给班主任“施压”,要求老师把好动、调皮的学生安排到特殊位置,比如靠讲台的第一排或者最后一排等,“这时候,老师也许会提出诊断要求,这是保护孩子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是老师保护自己的方式”。不过,采访中也有部分教育界专家直言不讳:“不排除个别教师引导家长带孩子去诊断疾病,是出于把不听话的孩子‘甩锅’给疾病的心态。”

  不必夸大,或许只是“心理感冒”

  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师章诚说,一项数据表明,在这些去医院诊断的孩子中,被明确是ADHD的学生大约只占三分之一。

  章诚告诉记者,其实,ADHD等心理问题是有不同程度区分的,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正常完成学业,及早干预,也有利于学生恢复健康,从这一方面来说,家长有意识地带孩子进行专业诊断,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她也提醒,在面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专业诊断要求时,家长也要有一定的判断力,不能人云亦云。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雄长期跟踪青少年成长,在他看来,眼下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有时候被过分“夸大”了,他告诉记者一个数据:去年到相关医院看神经类问题的上海中小学生占比约3%,且主要集中在初中生。“从3%的数据来看,青少年出现各类心理问题仍是小众化的现象,家长不必过度焦虑。”

  杨雄直言,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生在青春期确实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就好比“心理感冒”,并不能盖棺定论称为“心理疾病”。“我们跟踪发现,中国城市大部分家庭亲子关系良好,大部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能够安全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文中家长和学生均为化名)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受不了别人不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

  • 警惕“山寨”食品借搭售冒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